时间:2022/10/5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北京章哥,房地产从业20年,通晓业内门道,我不做所谓的“专家”,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。

本系列只是回忆,钩沉北京20多年来的楼市片段。随笔而已,既不映射现实,也不预测未来。楼市的历史有点儿特殊,总能让人感觉庆幸或后悔。

但这就对了,所谓普通人的生活,就是一次次的侥幸和错失机会。后悔也好,庆幸也罢,往事就在这里。

朋友发来我20年前的会议发言,看了看感觉挺有意思的。稍微修改了一下发出来,要不然有些言语太激进,容易被和谐。

会议早就忘了谁组织的,也记不清都有谁到场,反正都是扯淡的事儿。那会儿总有这种会,一群人凑在一起就瞎讨论,其实谁也不懂。我当然更不懂了,之所以去参会就是混个脸儿熟而已,所谓的发言也就根本不当回事儿,颠三倒四的,反正谁也不会当真。今天想来,可笑可笑。

主要内容如下:

一、

既然要讨论北京的房价为什么高,那就应该先有个数字,就是北京的房价到底是多少?可是我咨询了至少六个统计机构,拿到了六个数字,实在不知道相信哪个?其中有三个明显偏离市场的可以排除,剩下三个我选了居中的,元。这是参照**机构的。

那还要问个问题,就是从年至今,北京的房价到底是涨了还是跌了?这个问题同样没有答案,三个说涨的三个说跌的。在我看来是至少没有涨,但如果说下跌那也不客观。因为跌的主要是公寓和别墅,再有就是郊区的房子,市区主流普宅基本没动,处于横盘状态。

第三个问题,怎么才算高,如何才算低?诸多专家给的标准各不相同,有用城市比较法的,认为只要比上海贵就算是高。也有用收入比较法的,认为均价查过10年收入就算是高。还有用累年比较法的,认为只要比前几年高就算是高。总之一句话,就是高,但没标准。这不讨论了,没意义。

第四个问题,那北京的合理房价应该是多少?这问题还是甭讨论了,我在天涯上几次发表看法,无论说多少钱,哪怕是一平都被骂的狗血喷头的。北京的福利分房情绪还是很严重,绝大多数百姓没有买房的概念,无法讨论。

总之,按照上个月举办的新一届**论坛的看法,无论是各位专家学者、政府官员还是各房企和同业机构,所有人都认为北京房价太贵。但这问题就有些奇怪了,既然大家都认为贵,为什么降不下来呢?这是典型的意愿与现实的冲突,值得深思,我只敢班门弄斧的谈几个观点,抛砖引玉,请与会各位批评指点。

二、

先列举一下我选择认可的数据。截止到现在,也就是年上半年,北京市区东西城的均价为元左右,浮动为-1元每平;南城及朝海丰石均价为左右,浮动为4-元每平;郊区及县为元左右,远郊不足元。

按照**机构具体数字,今年北京市商品房平均售价元,其中住宅元,再其中的普宅为元。另外,截止目前北京市经适房最高售价为元(百环家园),最低价是元(昌平松园),均价为元出头,不超过元。

另据统计局数字,今年初全国商品住宅均价为元。当然是北京最高了,最低者为湖南,每平均价为元,和北京的元简直无法对比,毫无可比性。

三、

北京如果价格高,那主要高的板块在哪里?我不认为是市区,因为这里的项目一直稀缺,价高者得为市场规律。而随着拆迁的大量进行,价格自然会调整。而我认为价格高的地区在郊区,其中以近郊为主。因为在这些片区,土地大量存在,而价格却并不算低。

按我们公司的统计,以现在开发的望京片区为例,可以作为近郊偏僻地段的参考代表。目前望京的同期在售的14个普宅项目中,价格最高元,最低元,加权均价为元,竟然与北京均价几乎持平。可见,望京地区已经出现泡沫,提请诸位同业参考。

因此在我看来,北京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主要在郊区欠发达地区。但是,我也并不认为严重,因为望京地区在售平均面积为98平米,低于北京均值的平米较多。那也就是说,之所以近郊板块价格较高,反倒是因为溢出人群的购买力不足,只能购买小面积,从而倒推高了单价。按照加权计算,如果在望京加大单户面积,那均价将下调至元左右,低于北京平均值,为合理水平。

所以,在我看来,目前理论界认为的降低面积可以降房价的观点可能与市场不符,需要进一步验证。

四、

按照**机构的数字,全球48个有代表性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中,主要城市,即前三名的房价收入比为6.5.而北京为14.8,位居世界第一。

我对这个数字当然是认可的了,但认为这里面有中国的特殊性。毕竟我们还是一个刚起步发展中的市场,和成熟市场的城市来做对比不是太合适。

比如国外的主要购房群体都是平民百姓,而我们的主体人群为富裕阶层。而且在我看来,房价收入比应该是房价和真正购买人群的比较,不能说是用应该买房的人来做比较。

比如北京有很多街道集体企业的员工,他们以前分房是没可能的,停止分房后当然更应该去买房,但没有钱买不起,只能等拆迁。那就算用他们作为收入参照物,得出来的比例是没什么意义的。

再一点就是工资收入,按照官方数字是北京平均2万多元。但实际上,普通基层工薪族是拿不到每月元的,很多连都困难。而高收入群体的,除了能被调研出来的收入,还有大部分收入是带有颜色的,几乎不可能被统计到。

那也就是说,基层员工是最缺房子,也应该买房的人群,但他们收入低买不起。这个房价收入比对他们来说就没意义,他们得翻一番都未必符合。而高收入群体呢,也就是现在买房的主流人群,他们很多人甚至一年的收入就能买套房子,这个房价收入比对他们来说也没有意义了。而所谓的中产阶层至今还算模糊概念,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自己算什么。按照刚才*总的说法,年收入在8-10万以上的才能算中产,那他们买套房也就是4-5年的收入而已,还低于国际惯例呢。

所以我认为,在目前阶段,讨论房价收入比的意义不是太大。毕竟我们的中产阶层还比较少,买得起房的都是高收入阶层。或许要再过5-10年时间,中产阶层,也就是年薪8万以上的群体成为主流,那再讨论这个比例才合适。

五、

刚才按照**公司*总的数据,北京自-年十年间平均上涨%。年仅为-元/平方米;年为-元/平方米。目前已经达到-元/平方米。这个数字基本是正确的,年的三个小区为-,到今天就算普通住宅均价,也是肯定翻了一番以上。

那咱们可以看看北京平均工资是否翻番了?年的平均工资我没找到官方数字,年我的朋友暑期被安排实习,给了元的补助,不到正式工的70%,那也就是说,当时的平均工资在元上下。而今天呢,至少在元以上了,有的数字甚至是元。那请问,房价在十年里翻了一番,工资至少5倍,甚至是10倍,那北京的房价到底是高了,还是低了?

当然,目前按国家机关“货币化分房方案“计算出来的工龄,十年正科级职员(无房户),一次性住房补偿金约为4万元。如果我朋友这届参加工作的一般人员,一次性住房补偿金也就是2万元左右,还得熬。

就算是正科级每月收入元,一年也不过2万多,能攒下一半就不错了。而前几年的收入并不高,那十年下来,积蓄+补助达到10万元已经是极限了。而要在北京市买一套地段稍微理想点的80-平方米的住房并装修,按目前的房价及建材价格,至少需要50万元的资金才行。

所以,广大的普通工薪阶层的积蓄实在有限,靠住房货币补贴这点钱也不够,相对于房价来说确实是个小数,离买得起房还相差较远。也就是说,虽然近些年工资收入增加很快了,房价相对不是很快,但对于工薪阶层,靠工资内收入买房,还是很难的。这或许要寄希望于以后工资上涨速度更快,至少是不变,而房价尽量不上涨了。

不过这只是我的一个希望,毕竟我也是工薪阶层。房价涨不涨,还要看市场情况了。

六、

在我看来,北京房价高的愿意比较多,除了市场供需理论之外,大概还有以下几个因素:

1、制度原因。

按照**处长认为,目前的市场管理制度还是不太健全的,从而促进了房产价格上升。这我们作为企业一线员工也能有所体会,市场环境确实还很不成熟。

目前北京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有家左右,其中还在进行业务的有家以上。而在这些企业中,资质高、资金多、规模大、信誉好,在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屈指可数,可能也就是20家左右吧。

那其他的企业呢,只有开发资质却没有实际操盘能力,或者是不愿意实际开发。那他们只能以炒地炒项目为主业,不仅干扰了市场秩序,同时也加大了正常的开发成本。

2、供需原因。

开发商们追求高利润当然是不太好,但这也很难避免,毕竟谁做生意都是想多挣钱的。如果把这个也纳入制度管理的话,不是不行,只是看怎么监管了。比如囤地捂盘等炒作现象就应该打击,让房子快速的投向市场才有可能增加供给,降低价格。

另外,住宅二级市场房源供应还是严重不足的,难以发挥平抑商品住宅价格的作用。所以如果能尽量放宽公房上市的限制,那有可能让北京房价下降一大块。目前北京的公房交易比例远低于上海和广州,根源不是百姓们不买,而实在是房源不多,税费又较高。

3、集团购买力过强,推高价格。

这是前几天我听**集团*总的观点,在他看来,北京的集团购买力虽然已经减弱,但仍然比其他城市是强的多的。就这个观点我也认同,福利分房虽然取消,但合作开发内部销售是一直存在的,也等同于福利分房,只是形式不同而已。那北京如此强劲的集团购买力,必定会抬升商品住宅价格。

北京作为首都,在京的中央各部委及所属企、事业单位,各金融、商业机构、外埠驻京办事处较多,这些单位不仅购房数量大、价格承受力强,而且还注重好区位,成为抬升北京市商品住宅价格上扬的主要力量。

按照之前的数据,从年至年,北京市商品房市场份额中,社会集团购买力一直90%左右,到年,依然保持在近80%。而同期在上海,集团购买力只占40%左右,广州、深圳等地则已经降至20%-30%。今年的数字我不知道,因为已经无法统计,各单位的下属企业本身就是开发商,楼盘开发了却没流向市场,客观上占用了资源,却没向大众提供商品,价格自然会抬升。

4、拆迁成本压力大,成本降不下来。

按照*总的观点,拆迁成本过高也是北京房价高企的主要原因之一,这点我表示认同。按照我们公司的统计,北京内城(二环内)的区位价为-每平,这是对破旧应该拆迁房屋的补偿,再加上补偿的0.7系数,等于旧房每平方米的价格为元每平平以上。

而既然是盖新房,在容积率不能大幅提升的情况下,新房价格就理所当然要高于旧房的拆迁费。所以,在现有拆迁政策和规划指标之下,城区拆迁量大的区域,价格很难降下来。因为拆迁费一旦形成制度和拆迁户的预期,几乎不可能下降。那就两种可能,觉得能有利润的才会有人开发,否则就干脆不拆了。那或是还这种价格,或是减少供给,结果有可能造成现有楼盘价格更高。

5、至于其他的方面的原因就不多说了,城市配套的成本是不可能下降的,即便是表面上不让开发商承担,那实际上还是必须承担的,否则没有出处。这点开发企业都明白,道路通讯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是必备条件,没有降低的空间。

但作为楼盘项目,不仅要按规定缴纳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在内的几十种税费外,盖房之前还要再出钱修路,同时还要从市政源头建各种大市政管线,进行公用基础设施建设。此外,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划拨土地的方式,也抬高了后续的商业开发价格。这点还是有商榷之处的。

另外,有关部门强制收取的有关税费也是导致房价过高的原因。目前我国与房地产开发经营有关的税种有12种,有关费种近70种。其中经营性收费就有30种,行政性收费近10种。

国外的税费成本我就不谈了,国情不同。只能说到目前来看,地价和税、费三大块,占到了售价的50%,这已经是行业通例。剩下的一半才是建安成本与利润,开发商能赚多少就只能看是否能卖出高价了。而就算是卖出高价,还有至少30%是要交税费的,这块成本降不下来的话,房价怎么可能降低?

七、

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,也是对年上半年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小结。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,反正我也不改。

八、

年早就过去了,年都快过去了,曾经的懵懂小白成了退休老泡儿,翻看当年的言论,今天也似乎有些借鉴。

历史就是历史,没有任何含义,只是仅供参考而已。

随便买房都能发财的年代过去了,只有选对房、避开坑,才能享受到资产升值红利!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jg/pgjg/1885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